阅读历史 |

第342章 江湖再见,上任新岗(1 / 2)

加入书签

第342章 江湖再见,上任新岗

车轮有节奏地撞击着铁轨,发出单调而持续的「哐当丶哐当」声,像一首永不停歇的进行曲,催促着这列墨绿色的庞然大物穿越华北平原,驶向黄海之滨。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玻璃,斜斜地照射进高级卧铺车厢,在深棕色的地板和雪白的卧具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钱进靠坐在下铺的铺位上,背后垫着卷起来的深蓝色棉布枕头。

他身边放了一摞报纸,睡觉的时候垫着当枕头,睡醒了可以看内容。

他看的是政策。

这几个月忙着抗旱,也没仔细研读国家近年来的工农商经济政策变动。

七月份,国家召开了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提出实行「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丶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这政策对他来说很重要。

老百姓可以『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了。

对于大学生丶中专生们来说,他们肯定不乐意选择这条路,但对于待业的普通青年,有了这个政策,就有了自主创业的可行性。

他剪下报导贴到笔记本上,继续往下看。

8月18日邓公在主要领导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领导制度丶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丶全局性丶稳定性和长期性,对现行制度存在的官僚主义丶权力过分集中丶家长制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各种弊端必须进行改革。

看到这新闻,钱进又赶紧剪下来。

这篇讲话太重要了,将成为指导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此次他们赴京还讨论过这件事,这是一个信号。

靠当年干革命丶打天下起来的老干部们要退二线了,国家将启用脑子更活丶知识水平更高的青年领导上一线。

钱进想起当时同僚们看向自己那艳羡的眼神,心里暗爽。

此次赴京参加核准委的成立仪式,各地市一共去了五十五名负责人。

钱进最年轻,甚至年轻的过分。

只有他一个人还不到三十岁,第二年轻的也已经38岁马上四十岁了!

继续看新闻,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了,通过了《国籍法》丶《婚姻法》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等多部法律。

普通老百姓可能看不懂这一条,但钱进能看懂。

《个人所得税法》出炉,这是给全民个体户模式保驾护航。

另外国家经委提出了《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从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

国营企业要竞争了!

很多企业的饭不那麽好吃了!

钱进又翻过一张报纸,继续仔细研读。

这年代的卧铺车厢相对安静些,不像硬座车厢那样人声鼎沸丶拥挤不堪。

但噪音依然无处不在。

钱进这边还行,身边几个铺位上的乘客看到他一起来就翻看报纸,穿着打扮又有些干部样子,并不敢打扰他。

他对面是一位穿着灰色干部服丶戴着眼镜的老同志,估计是带孙女去首都探亲来着,孙女说饿了,他便小心翼翼地剥着一个煮鸡蛋。

小女孩要争抢,老同志瞪了她一眼:「别打扰叔叔工作。」

钱进莞尔一笑,从包里拿出个午餐肉罐头打开,倒出来用餐刀切开推给小女孩。

小女孩顿时开始狼吞虎咽。

老同志掐了孙女一下,低声说:「有没有谢谢叔叔。」

小女孩赶紧说:「谢谢叔叔,谢谢叔叔。」

钱进笑着冲他点头。

老同志看他露出笑容,便试探的问:「钱进同志?」

钱进一愣,仔细看老同志:「大叔,咱们见过?」

听到这话老同志露出笑容,立马主动伸出手:「没有见过面,但我在电视上见过你啊。」

钱进跟他握手,知道人家看起来朴实,肯定家境不一般。

坐火车坐卧铺,去首都探亲,并且家里还有电视机!

另外他现在更不一般,在海滨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了,这全靠抗旱工作里频频登上报纸和电视。

两人互相问候,做了简单的介绍,结果老同志退休前还真是在政府上班的老领导。

老领导的孩子也成了领导,现在在首都上班。

他问钱进去首都干什麽,钱进没有直接回答,目光锁定在一份报纸的头版。

报纸是《人民日报》。

它的头版头条是常规的时政要闻,然后头版下面有一篇小小的文章:

「国家进口技术及设备项目核准委员会正式成立

【本报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的统一管理,提高引进效益,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进口技术及设备项目核准委员会于近日在京正式成立。

该委员会将负责统一审核丶协调和管理全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

首批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已接受任命并陆续赴任……」

文字简洁丶报导官方,内容有些枯燥。

但钱进却看过好几遍,现在这张报纸的每一个铅字都刻进他的脑海里了。

还有不久前参与的任命仪式,一样在他脑海里。

老同志注意到他的目光,便去拿起报纸看了看。

他将报纸放到窗口阳光下,眯着眼睛仔细寻觅,很快找到了钱进的名字。

老干部就是有政治敏感性,他吃惊的问:「呀,钱进同志,你是这个机关在海滨市分委员会的负责人?」

钱进点点头。

这不是秘密,没什麽好瞒着藏着的。

老干部钦佩的竖起大拇指:「好啊,根据我的判断,你们这个新机关权力重大丶责任重大,它的成立将载入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啊。」

「而你,钱进同志,也正是这历史进程中的一员,那我要对你进行祝贺!」

钱进笑道:「大叔你言重了,我认为你还是对我进行警醒吧,我们这个单位的工作可不那麽好干。」

老干部没有一个劲祝贺他,还真是闻言点头:「你年纪轻轻能负责如此重要的部门,绝对是靠真材实料,你现在能看到这点,足以说明你作为分委会负责人的合格性。」

「在首都的时候,我听孩子她爸聊起过你们这个新机关,你们手里握有的权力和责任,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

「正如你所说,以后呀,你的工作开展起来会很有压力——你们要为国家引进什麽技术?购买什麽设备?如何平衡国家外汇的宝贵与地方发展的渴求?如何甄别项目的真伪与价值?」

钱进佩服的点点头。

老干部的话还真是直指重心。

「哐当!」列车驶过一处道岔,车身猛地一晃。

钱进靠在铁皮厢上往窗外看。

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这里已经秋收了,秋收后的田野显得空旷而辽远,金黄色的玉米茬地连绵起伏,偶尔能看到尚未收割的高粱或谷子,在秋风中摇曳出深红或浅黄的波浪。

远处,生产大队的轮廓在灿烂的阳光下若隐若现,牛车驴车还有生产队社员们的身影也若隐若现。

暑气如同一个恋栈不去的老人,阳光还在白昼依旧散发着馀威,但吹来的风,却已悄然带上了北方中秋的清爽。

眼睛遥望着秋收后的农田,钱进脑海里想的是以后要开展的工作,又回忆起了前几天在首都的一些场景。

迎接突击队回城后第二个礼拜,他就和经过全国各省市层层筛选出来的几十位地方代表一起,接受了新机关分委会负责人的任命。

那是在一个庄严肃穆丶悬挂着巨大国徽的大会堂里进行的,他这辈子——不对,他两辈子头一次踩上了红地毯。

大会现场,对他们进行委派的是一位每天出现在《人民日报》或者电视机新闻上的领导人,可惜不是那位川籍伟人。

领导人亲自宣读了任命文件,将盖着鲜红国徽印章的任命书挨个交到他们每个人手中。

此时再回忆当时场景,钱进还是感到激动。

大丈夫当如是啊!

倒不仅是荣誉或者获得了权力,又或者怎麽露脸了,主要是他当场确实感觉到了一种对祖国丶对人民要负责的责任感。

另外按照最初的计划,他们这批新上任的地方核准委负责人,还需要在首都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培训,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丶审批流程丶谈判技巧以及国际技术贸易的最新动态。

但是今年国家太多地区集中遭受了自然灾害,大量原定用于引进先进工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外汇,被临时改用引进抗涝物资和抗旱物资上了。

很多工厂既定的引进项目被搁浅,外贸进出口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积压待审的项目报告在相关部门堆积如山。

这样考虑到时间不等人,最终经过相关领导单位的紧急讨论和慎重表决后决定把培训工作延期举行。

钱进他们这些所有新任命的地方核准委负责人,立刻返回各自辖区,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

同时,上级也明确指示:

在后续再开展的培训期内,将对各位负责人初期的工作实绩进行严格考核!

这让不少人很有压力,没有工作指导丶没有商业行动教程,一切靠他们自己摸索。

这很容易犯错。

钱进对此毫无压力,甚至感到有些兴奋。

直接开展项目?

这个他熟啊!

反正他手头上有关于国家大量成功的外国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引进工作信息,到时候他就给所辖地区里的工厂企业从这些成功信息里找对象。

就在回忆之中,火车开始进入海滨市。

车窗打开,带着秋季凉意的风灌进来,吹掉了钱进身上的闷热同时带来了窗外田野的气息。

从首都回海滨市,是从西北方向往东南方向行进。

西北方向上的玉米田已经完成了收割,可是海滨市这边玉米地还齐齐整整的。

不过也有农民开始掰玉米了。

但相同的是,北方的抗旱工作逐步收尾。

火车进站的时候,钱进也能在海滨市区看出一些端倪。

显然,这座刚经历了一场严酷考验的城市,已经被秋日的暖阳给缓缓抚平了伤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工厂完全复工,此时是下班的时候,道路上的自行车大军一如既往的多。

学校结束了暑假,此时也是放学时候,各小学中学门口都有众多孩子挎着时下多见的军绿挎包跟小野猪似的狂奔乱窜。

下车后顺着街头巷尾回家。

路上他能听到,乘凉老人们谈论的话题渐渐从「自来水」丶「旱情」转向了「国庆节街道有啥活动」丶「今年中秋节去哪里买月饼」以及「泰祥农贸市场旁边那栋旧楼又开始轰隆响了」之类杂七杂八的东西。

其实不只是这个傍晚时分,现在的海滨市不管早晨晚上不管白天黑夜,城市的氛围都变得松缓起来。

这场持续了数月的抗旱斗争,在经历了一番全民惊心动魄后,逐渐开始画句号了。

但这一年的全民抗旱在城市志里写下来浓墨淡彩的一笔,成为了这座城市记忆中一道深刻的烙印,也成为了城乡居民脑中一段深刻回忆。

钱进回家后翻看了一些报纸对今年抗旱资料的记载。

跟他在商城买到的《农业志》丶《自然灾害志》等书籍中的记载完全不同。

历史在他手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钱进进行两相比较的时候,心里头有种特别奇怪的感觉。

具体无法明说。

反正跟改变历史丶帮助人民丶为国家做贡献这些宏观叙事有关联。

回到海滨市的第二天,钱进没有立刻去新单位报到。

他得先回供销合作总社办工作调令。

今天他还是休假时间,为了避免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他没有赶在上班点去总社,否则碰到那麽多熟人,肯定要拉着他聊个不停。

等到过了上班点,上午时间他晒着暖洋洋的秋日艳阳,进入了总社大楼。

他在门口仰望这座带有明显苏式风格的灰黄色办公楼。

楼房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有些陈旧,却承载着他职业生涯中一段重要的记忆。

他本想去外商办的办公楼,想了想,还是先去了社长韦斌的办公室。

韦斌正伏案批阅文件。

看到钱进进来,他立刻放下笔,脸上露出热情而复杂的笑容。

以后对这小子可不能动辄训斥了。

现在人家职级跟自己一样,手中权力甚至比他还要大——海滨市核准委管辖了省内大半的地市工厂企业。

「钱进同志回来啦?怎麽样,首都之行顺利吧?」韦斌站起身,绕过宽大的办公桌主动伸出手。

「韦社您好,托您吉言,还挺顺利的。」钱进用力握了握韦斌的手,「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不小。」

此时两个人的交谈已经不再是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同级同僚之间的寒暄。

「理解,理解。」韦斌拍拍他的手背,放在以往他是要拍钱进肩膀的。

「你们核准委成立的新闻我看了,可以看出来,国家领导对你们这个机构可是寄予了厚望的。」

「完全可以说,你们这可是个了不得的新衙门!」

「权力大,责任更大!」

「你能被选上当负责人,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咱们供销社的光荣!」

寒暄几句后,韦斌亲自陪着钱进,去人事科办理调离手续。

有社长亲自陪同,手续办理得异常顺利。

人事科换了人,换成了一位女科长。

这女同志动作麻利很会来事,亲自招待两位领导又安排秘书去翻出钱进的档案袋:「一定要仔细,不能遗漏任何材料。」

档案袋拿来,女科长又拿出几张需要签字的表格。

钱进在「调出单位意见」栏签下自己的名字,看着人事科长在「调往单位」一栏工整地写下「国家进口技术及设备项目核准委员会海滨市分委员会」,然后盖上供销总社鲜红的公章。

连翻找带办完,整个过程不到二十分钟。

当最后一份表格盖章生效,钱进看着那枚鲜红的印章落下,心中还是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

这意味着他与供销社,这段持续了三年的工作关系,正式画上了句号。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