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46(2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以物易物之法,在如今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大周朝,自然早就已经不再适用了。

那为何出此题目?

或许有的考生会去论述以物易物的优劣之处,或者歌颂朝廷的如今的货币政策有多么优越,但是这些都没答道点子上。

出题者的意图,要和第三道四书题放在一起看。

显然还是在说鞑靼劫掠边境的那件事。

事实上,朝堂上,如今吵得厉害,一个是吵要和还是战,另一个,又是吵要不要互市。

因为有些官员认为,之所以鞑靼部族来劫掠,是因为大周朝建国之初,奉行的是绝不互市的政策,就是一片纸,也不允许卖给蒙古各部。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不擅长种植,以畜牧为生,在蒙古地区,对于盐铁、瓷器、香料、纸张等等东西,都是十分短缺的,以前还在互市的时候,就是依赖中原地区的补给,如今大周朝将这道闸门一关,他们自然无处采购这些东西。

当时制定这条策略的时候,想的就是要靠这样不贸易的手段,将蒙古各族圈禁死,削弱他们的战力。

只是很多时候,想法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北方地区,天高皇帝远,不受中枢管束,再加上官方层面斩断了和蒙古族的贸易,那么势必走私就变成了一个暴利的行业,有些人为了巨额的利润,自然可以置国家律法、百姓安危到一边,只顾眼前的利益。

所以,这些年来,蒙古各族的兵力没有削弱多少,肥了的,只是那些北方世家大族的口袋。

事与愿违。

于是朝堂上干脆就出现了一股声音,既然防不住,那堵不如疏,他们蛮子不是要抢吗?干脆开放互市,拿钱来买就行了,也省得霍霍百姓了,而且说不定边关百姓还能在互市中受益。

只是反对派说的更有道理,没有互市蛮子都已经兵强马壮了,若是互市起来,不更养肥了对方的兵马,到时候等到北方蛮夷卷土重来,中原大陆再次陷入战火之中,那又当如何?谁来负这个责任?

这便是上位者出这道考题的由来,如果不真正关心国家政事,对朝堂上的动向没有敏锐察觉的话,便是读这道题都没有读明白。

沈江霖心中已有章法,他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想法:互市之策,利弊对生,须斟酌谨慎。然互市之举,在民生、在惠工商、在平北方之乱…

沈江霖中心思想一立下,便文思泉涌,整个狭小空间内,沈江霖就着烛火,笔墨不停。

等到终于将这篇文章写完之后,沈江霖才放下笔,归置好考篮,将木板并排放在一起后,裹着毛毯沉沉睡去。

沈江霖估摸着他睡的时候已经快亥时了,夜已深,外头雨势转小,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吧,应当明天早上起来这雨就能停下来。

今日从夜半鸡叫就起来,到现在这个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