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伯父,我是个假圣人啊(1 / 2)
第114章 伯父,我是个假圣人啊
李显穆一时没有说话,张辅看出他有些为难,神念电转,惊骇问道:「显穆,你不会是想朝廷派一大将永镇安南吧?
这绝不可行!」
说罢他起身在屋中踱步走了几圈后,又低声道:「这个想法尤其不能上书陛下那里,特别是迁都在即,否则你我两家必遭祸殃。」
无怪乎张辅反应这麽大。
为什麽云南能有沐国公府永镇,而且效果很不错的情况下,明朝廷却不思在安南效仿呢?
封建这种原始的制度,现代人能想到的,难道古代这些人尖子就想不到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云南能永镇公府,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云南本身就非常的不稳定,东北方向的贵州是在永乐年间才刚刚设立布政司的,到处都是世袭的土司,时不时叛乱,又因为横断山脉,朝廷实际上难以用兵控制;东边的广西号称十万大山,汉人人口只占据十分之一;西边和南边表面上是宣慰司,但实际上和外邦没有区别,同样到处都是山脉,难以统治。
历史上沐国公府两百年都在不断的平乱,仅仅维持统治就颇为艰难。
而且云南的维持统治,一靠迁徙了汉人军户过来,二靠北边已经成熟了两千年的拥有大量汉人人口的四川,保证了中原王朝能时刻居高临下控制云南。
说白了,云南已经失去了汉人政权割据的土壤,即便如此,朝廷尚且担心过云南割据。
安南比云南形势更不稳定,相邻的云南和广西完全不足以控制这里,称之为孤悬域外,毫不为过。
如果把一个汉人大将镇守在这里,稍有异心,吞并中南半岛,那将会出现一个远比黎朝强大的割据政权!
既有山川河流作为抵御北边的屏障,又有肥沃的土壤作为产粮区,还有来自中原的技术丶人口。
这个政权甚至拥有汉人的宣称。
在朝廷现在迁都北平,抬北压南的态势下,一旦有变,半壁江山都可能有失!
现代人总有种肉烂在锅里的想法,可对于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而言,天无二日丶地无二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朝廷宁愿丢掉安南,也不会往这里世镇一个极大可能会割据的王府或者公府。
即便朱棣有超迈汉唐的志向,但底线本就是不容触碰的,即便是乾隆那种对领土有巨大渴求的皇帝,也没有想过在中南半岛这里世镇王公。
让中南半岛保持蛮夷丶落后丶分裂丶虚弱的状态,才是对中原王朝最安全的选择。
见到张辅的反应,李显穆就知道父亲所说的最稳妥的办法是不可能成行了。
他当即改变主意,轻声道:「伯父误会了,那等大逆之言,小侄怎麽可能上秉陛下呢,那岂不是置你我两家于死地嘛。」
张辅神色缓和下来,刚才真的是吓了他一跳,没好气道:「我就说你这孩子,也不像是那冒失的性子,怎麽会提出那等僭越的建议,你是怎麽想的,说来看看。」
李显穆先问,「伯父觉得将其土民,屠杀殆尽可能成行否?」
「断无可能!」
张辅斩钉截铁的说道,「不要说屠杀殆尽,屠十之一二都不可能。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被屠杀的,总是河北丶山东丶河南丶黄淮丶江南地区的百姓。
为何如此,因为大城聚集,如同囚牢,城外广阔,阡陌交通,一望无际,所以逃无可逃丶避无可避,只能引颈就戮。
可你什麽时候听说过有人在云贵丶福建丶两广丶湖广丶巴县丶太行山丶陇西这种地方屠杀过,山林丶河流丶草原丶沙漠,这些不仅仅是军事屏障,也是朝廷大军不会长久停留之地。
大军一来,土民便躲,又不能分军,不消几次,大军便疲乏,再待瘴气一至,只能退兵,否则皆死无葬身之地,不是我吹嘘,如今安南之乱,数遍朝廷能率军平定的,不超过三指之数。」
郡县稳不住丶封建不可能丶土民又杀不光丶灭不尽,这简直是一根筋丶两头堵,好像除了放弃别无他法,张辅深深皱起了眉,被李显穆这麽一说,就连平定安南的喜悦都没了几分。
「伯父莫急,小侄心中已然有成算,方才您所说的那些恰好可以写一片《安南论》呈递给陛下,您是平定安南最大的功臣,陛下一定会重视。」
李显穆伸手指向安南堪舆图中的一处,「伯父,若是我大明在这里修建一处港口,而后筑城丶驻军,又当会如何呢?」
李显穆所指的正是后世越南的海防港,位于北部湾北部,在海南岛西北方向,这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深水港。
张辅闻言顿时一惊,作为大将,他本能的研判着,「若是在这里筑城而后驻扎卫所的话,有军事直接调兵,且能够从海上供给粮草。
不对!」
张辅突然反应过来,直直盯着李显穆,「你在打下西洋的船队主意?」
李显穆毫不掩饰点点头,「那麽庞大的船队,数百艘宝船,两三万人仅仅在海上做些生意也太浪费了。
若是用来驻守海上沟通内外,才算是真正物尽其用。」
张辅又仔仔细细的看了许久,才缓缓说道:「看来你思考这件事很久了,若是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说服陛下,你有几成把握。」
李显穆沉吟许久,「六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