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言出祸随(2 / 2)
「你立刻从内庭调人,去将纪纲拿下,告诉他不必再辩解,立刻凌迟处死,而后再派人将其府邸拿下,抄了他的家,让朕看看他府中是否还有悖逆之物,他的家人,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务必不能让一人走脱,以儆效尤,速速去办!」
朱棣是何等雷厉风行之人,素有决断,在确定要放弃纪纲之后,立刻便吩咐身边的掌印太监将纪纲拿下。
当看到洪保兴冲冲地往殿外而去,殿中众人方才如梦初醒,而后有些不可思议的对视。
往日里张扬跋扈,威压朝堂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竟然就这样死了?
死得如此儿戏!
死得如此让人猝不及防!
要知道,今日进宫所商议之事和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全无关系!
谁能想到第一个在妖术之事上死去的朝廷大员,竟然会是他呢?
这就像是,本来商议鱼和熊掌之事,结果突然冒出一只山鸡,于是今日的午餐就变成了烤鸡一样荒谬。
下一瞬,他们便将目光投到了依旧跪在地上,垂着头的李显穆身上。
今天纪纲之所以遭遇大难,就是因为李显穆前后两番赞扬他的话,结果捧到了皇帝的敏感线上。
李显穆到底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呢?
还是故意不小心的呢?
太可怕了!
李显穆迎着众人探究的目光面不改色,依旧是先前无措的表情。
让人摸不着头脑,猜不到其中内情。
可无论事实如何,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个看起来颇为无害的年轻人,竟然三言两语就将让朝野痛恨丶让人闻之色变的纪纲送入了黄泉路。
在众人还愣神之时,李显穆的声音再次响起,「陛下,若纪纲有悖逆之心,那想必锦衣卫之事,便不是巧合,太子殿下岂非被人所构陷?
臣实在惶恐!
不知这大明之中,竟然有人敢对陛下所钦点的储君,太子殿下出手!
纪纲当真该死!」
敢对太子出手的当然不是纪纲,而是汉王。
但李显穆深知点到为止的道理,如今皇帝刚才拿下纪纲,已经不容易再将汉王牵连进去。
而且汉王的破绽也极大,只等稍后他与皇帝共处之时,再想办法,使皇帝厌恶汉王即可。
如今所最重要之事还是眼前的妖术后续处理,皇帝怕是也没有其他心思。
李显穆一言使众人惊醒,才想起今日进宫并非为纪纲之事,而是要商议妖术之事。
皇帝也回过神来,他实在不想在纪纲之事上多做牵扯,况且和区区的一个纪纲相比,各省府官员联合起来蒙蔽他这个皇帝,才是他心头最愤恨之事。
若非其中夹杂着太子,他早已要大开杀戒。
让这天下的官员知道,谁才是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
「纪纲虽是悖逆,太子也被人所陷害,然而诸省府官员知情不报,亦是大错,莫要以为朕杀了纪纲,诸省府官员便能无事!」
殿中立刻陷入了比方才更加凝滞的气氛之中。
虽然这些官员都知道这件事的本质,就是因为官僚体系一向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皇帝是不会愿意听见这些话的。
「地方官员一向如此,自古而今,地方对抗朝廷,便有这等传统,非圣明之主而不能统驭。」
李显穆慨然道:「陛下,如今地方官员能够堵塞通往朝廷的耳目,必然是因为当今朝廷丶地方制度有所失衡。
如今各省府官员,蒙蔽朝廷,当派人前往,巡视纠察其中罪人!
若不严惩此事,朝廷威信岂非一扫而无!
妖术之事发于江南,而江南不能禀告,甚至险些累及太子,祸及社稷,臣深恨之!
臣请往江南巡视,考察其中害群之马,揪出押解京城,以震慑天下诸官!」
自诸臣入殿以来,朱棣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意,随着李显穆话音落下,他立刻朗声笑道,「满朝大臣之中,还是显穆你最勇于任事,至此之时,只有你慨然而敢出言,朕的这些大臣,明明知道却不敢多说。
只有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朕往日对你的疼爱,看来你是记在心上。」
皇帝这等诛心之言让众人顿时色变,立刻哗啦啦跪了一地,齐声惶恐道,「臣有罪。」
李显穆顺杆往上爬,笑道,「臣毕竟是陛下的外甥,有些话说出来,也没人敢拿臣怎麽样。
陛下,臣方才所言,甚是重要,江南乃是大明龙兴之地,又是当今财税重地,京城赋税粮草皆需要江南提供,乃是重中之重,绝不容有失,臣请前往江南,为陛下清查!」
朱棣沉吟道,「你所说颇有道理,不仅仅是江南,天下诸省,朕以为皆要派人前往巡视,此番诸省府官员中,有首犯之人皆要受罚,以正朝纲!」
巡视诸省?
汉朝刺史?
在皇帝话音落下之时,这四个字便出现在所有人脑海中,李显穆心中微笑,这正是他的目的。
「陛下圣明!」
皇帝会派出朝廷官员出使地方监察,这自然在李显穆的预料之中,因为自古以来,朝廷控制地方总是如此。
汉朝时是刺史,到了唐朝之时便是巡察使,甚至到了现代也有中央巡视组。
区别只在于古代交通不便,于是这些监察机构最后总会在当地设置衙门,最后变成上级机构,而现代交通便利,巡视完便真的返回京城。
李显穆自请前往江南,就是为了引导皇帝设置类似汉朝刺史这样的官职。
他的皇外祖父在中央废除了宰相,而权归六部,在地方上则将省级权力一分为三,固然是维护了皇家的权威,可对于天下而言,却大有其害。
中央与地方制度问题,在他父亲生前他们父子就已经讨论过。
朝廷废除宰相制度的害处,便不再多做赘述。
地方上过于分权,害处也极大,朝廷与地方沟通便颇为不够通畅。
在省级三司之上,还是应该有一个主管之人,才更符合整体政治架构。
如果是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让地方出现封疆大吏,但朱棣能实行内阁制度,那在地方上再加一个巡抚也不无可能。
纵然在永乐朝,巡抚不常置,但只要有了开头,等朱棣一死,到了朱高炽的时候,李显穆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朱高炽身体不好,肯定活不过他,等到他日后辈分超级加倍,权力威望到达巅峰,便能将这些已然有了先例的制度一一落实。
甚至推翻祖训,恢复宰相制度!
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资本!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