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实地考察(1 / 2)
吴铭将抹布搭在肩上,拱手笑道:「既是同乡,这顿便当结个善缘,待二位金榜题名时,记得再来照应小店生意。」
他本就没打算收钱,一来饭馆尚未正式营业,二来他不了解宋朝的物价,不好贸然要价,否则高了有讹诈之嫌,低了又折本钱。
同乡之言反倒是托词,他知道二苏来年必定高中,送个顺水人情罢了。
苏轼不明就里,只道店家慷慨,顿觉如释重负,叉手道:「眉山苏轼承店家盛情,若蒙祖宗庇佑得登科甲,定当携礼来谢。」
一旁的苏辙亦跟着叉手行礼。
「二位慢走!」
待青衫背影消失于深巷,吴铭匆匆落下门板,闭店打烊。
饭馆后厨的那扇怪门毫无疑问是一扇两界门,连接着相隔千年的两个时空。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还是学徒那会儿就听师傅说过,宋朝是我国饮食文化的源头。
在宋朝之前,烹饪方式以炖丶烤为主,相对单一。
进入11世纪后,得益于榨油技术的进步和铁锅的普及,中餐的核心技术「炒」应运而生,并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而在炒的基础上,宋朝厨师又发展出煎丶炸丶熘丶爆丶煸丶烧等一系列技法。
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中餐的烹饪技法,在宋朝就已基本定型。
吴铭对宋朝的饮食文化一知半解,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实地考察,先摸清本地人的口味以及本地餐饮业的现状,再做计较。
……
吃饱喝足的大小苏优哉游哉地踱回坐落于汴水河畔的兴国寺。
苏轼前脚刚跨过门槛,忽如泥塑般定住。
「怎麽了哥哥?」
苏辙话音未落,已瞥见石榴树下那道负手而立的清癯身影,不是他最惧怕的父翁还能是谁?
苏洵转身刹那,苏辙膝头一软,险些栽倒。
还是苏轼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斗胆道:「爹爹归来得早……」
「早?」苏洵冷笑,「不及尔等偷食早!」
老苏本就有点郁闷。
他与大学士神交已久,今日一早,兴冲冲携拙作二十二篇往欧阳府拜谒,怎料竟扑了个空。
门房说因蔡河夜决,水漫城南,大学士已举家移居唐书局。
无奈,只能将文章交与门房,托其代为转呈。
败兴而归,归来却见禅房空寂,两个儿子竟也不知所踪,顿时火冒三丈。
苏洵踱步至兄弟俩近前,手里攥着一截三指粗的荆条。
「看来此番科举,你二人已是十拿九稳,志在必得了。」
大小苏齐齐摇头。
「那定是四书五经丶诸子百家及其注疏都已烂熟于心,不必再温习了。」
兄弟俩摇头不止。
「子由!」
苏洵陡然提高声量,手中荆条劈空一响!
苏辙双股战战,立刻回想起幼时被戒尺支配的恐惧。
「『仁者先难而后获』,何解?」
老苏一言不合便考校学问。
苏辙冷汗涔涔:「谓……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