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喜得大孙,经册千卷(2 / 2)
可自家在这荒山偏村里,连个正经户籍都挂不上号,这等俗务,倒也不用往心上搁。
再说了,那丫头本就是姜家这一代里,最得天独厚的一个。
根骨清奇,骨节利落,自小底子就扎得结实。
又耳濡目染跟着她大哥诵经抄典,也算间接受了后山那位的几分教化。
心性也静得过人,一本书翻三遍,字字记得牢,比她哥都多出一分悟性。
若真论起「性命双全」的底子,她倒还真是姜家最有望拔出凡俗的那个。
若哪日真碰上个天资相当丶心气相合的如意郎君,再托上一桩机缘。
说不定那娃娃生出来,便是天生仙种,开口便能吐气成文,走路就带风雷。
这是姜义心底藏得极深极深的一点念想。
虽是强求不得,可眼下,他也没打算急着替闺女定亲。
念头才刚转了个弯儿,便听村口那头传来一阵脚步响。
姜义侧头一看,只见刘家那小子正领着古今帮的几个后生,往寒地方向去了。
自家那丫头也在人堆里,手里拢着一捧糖饼。
一边笑吟吟地往众人手里分零嘴儿,一边跟那刘家小子说说笑笑,时不时还瞪他一眼。
姜义站在院口,手背在后,望着那一群热气腾腾的少年。
目光落在那丫头与刘家少庄主身上,眼神微敛。
这刘家小子,倒也算得上挑不出什麽刺儿来。
年纪虽轻,天资却不浅,练武肯下力,读书也不嫌烦。
性子正,心气纯,言行里透着分寸,礼数上拿捏得妥当。
再加上刘家根底厚实,庄子殷实,人丁清白,算得上顶好的门第了。
要是真能跟着姜明学出些门道,那便是再合适不过的结亲人选。
夫妻闲聊之间,那几车书卷早已被李家派来的下人一包一裹,尽数搬进屋里。
堆在屋角,压得地砖都沉了几分,纸墨香气扑面而来,连带着屋里光景都添了几分书卷气。
姜义转了个身,从内屋柜底摸出个小锦囊,捻出几枚碎银,递与那几个李家小厮,语声温和:
「路远舟车,又是晴又是湿,几位这一趟也算不易,拿去路上用点热饭。」
几个下人忙躬身作揖,嘴里应着「哪里哪里」,赶紧牵了马匹,赶着空车顺着村道退了出去。
车轮滚过旧青石,声响轻浅,不一会儿便没了人影。
院中登时便静了下来,只剩姜家自家的人气。
姜义这才收了神,转身进了屋,步子不疾不徐,往东厢门口那堆书卷走去。
只见姜明正蹲在那堆书册前,一手捏着张清单,眼也不抬地对着书堆细看。
姜义走近了几步,低头随意一扫,那纸上书目密密麻麻,怕有千卷之多。
再看那清单上的朱笔勾划,圈圈点点,倒已有大半都画了去。
他心里微一点头,未出声打扰。
除了这堆书卷,马车后厢还顺带捎了几包药材,多是市面上少见的品类,根络色泽俱佳。
姜义翻了翻药包,心里便有了数。
当即撩起衣角,往后屋鸡栏里走了一趟,从里头拎出一只养得结实的半步灵鸡。
趁着天光未落,灶火刚起,一锅药膳便煨了上去。
入了夜,饭桌上总算不复这几月的粗茶淡饭。
那锅汤便已药香四溢,鸡肉软烂脱骨,药草气融在脂油中,汤色泛着微光,光看着就叫人胃口张开。
兄妹两个吃得额角冒汗,脸颊微红,一时竟不说话,只管闷头往碗里夹。
饭后一歇,气血正足,兄妹两个便拎了各自的棍子,照例在院里打起招来。
棍风破空,呼啦啦带出几声劲响。
柳秀莲见了,刚要起身收拾碗筷,袖子还未挽起,便被姜义轻轻拉住了手。
姜义眼里含着笑,只顺势牵了她往院外走。
脚步才迈过院槛,便朝两个孩子随口丢下一句:
「你们娘亲许久未归,受不惯这山脚下的灵气,我领她去老屋住两日,顺顺气。」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