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先安内(1 / 2)
第177章 先安内
天佑历2年7月,一朝天子一朝臣。宣冲开始对浱州外的势力进行排位。
关于东华郡,既然投了投名状,那麽就是嫡系;宣冲将东华郡大营中都督李兆的一千多部曲,全部收入麾下,正规化改编,纳入编制。
且将李兆和其家族后人收入自己士官团队中,进行必要培训考核;同时对他推荐而来的二十多位幕僚也都收入政务厅,进行规章制度整训。
在某些人看来,宣冲这样直接插手李兆麾下人事,等同于夺权。
这些外行们是那些昌城那帮世家们,在茶馀饭后兴致勃勃的揣测「李兆一定后悔朝着武小雀投效了;届时李兆来投,自己可以大开方便之门!」
这些在昌城中享受婢女和奴婢伺候的「贤良」们面对宣冲的新体系,已经是「见识短浅」的乡巴佬了。不晓得宣冲这台统治机器的运转情况。
宣冲并没有把李兆的人调出东华郡,这给李兆明确信号:他未来还是东华郡内的主事,只是其内部体制要和宣冲这边对接。
宣冲派给李兆的那些政务特派人员,不是夺李兆权的,而是督导李兆和其手下,如何把整个东华郡的权力给抓在手中,如何给昌城那帮酒囊饭袋们一个落幕式。
对于宣冲来说,自己未来要以东华郡为跳板,蚕食棘州势力;还得要靠东华郡这些本地人,才能逐步抓住军政和地方控制。
李兆和自己臣属在自己府邸中等待宣冲派来的特派员。随后特派员们开始和他的臣属进行体系对接。
宣冲的所作所为也完全在李兆接受范围内!李兆要保住自己在东华郡的心血,宣冲给他保住了。
而他在本地人脉,宣冲也没动。至于他和他属下的子嗣们,要朝着自己圈子内高层爬,自己的功劳簿上也都给其预留位置。
他失去的呢?是一些人心,毕竟他在军事和民政上的人,在接受宣冲那一套体系后,会更看重宣冲这一套名分赏罚!因而李兆不能在东华江北岸那个大营中一言堂了。
当然,他就是一言堂也搞不定眼下东华郡的烂摊子。
武小雀当年可是让东华郡南边昌城各个巨头不敢说话,而李兆自己现在是做不到的。但是作为武飞(宣冲)的嫡系,有了靠山,损失自己团队内的权力,换来的可是对东华郡的发号施令。
这就是英雄来投的「逻辑」,用自己团体的「小权利」换取大团体赋予自己对外的「大权力」。
宣冲向来是遵循「权力公式兑换」,来宣冲这一定是有的赚。
李兆这里是一个样板!是宣冲处理这些武撼峦外放在外的诸侯们的模版。
作为主公,必须要对这些外放的封疆大吏进行分权;否则没好处谁来跟着你混?但是,要分权,却不能完全让他们独立。
陈胜吴广起义就犯了这个错误,语文课本上描写不到半年「甲士数万,战车数百」。学生时代的宣冲想听一下后来发生了什麽?后来没了。
宣冲:这麽多兵,哪怕是打水漂战败了,也应该是一场赫赫有名的大战役。
宣冲当年以为教科书简略,但后来知道,陈胜吴广直接把部下们分封了,四面出击。而这些被他分封出去的兵马不听他号令,最终遇到章邯派来的镇压部队时,陈胜顶不住,他外派的那些起义军则是在各自地盘上「理性旁观」。
宣冲现在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自己和外放臣子们的关系。
宣冲对于武撼峦外放在各地的这些旧臣们的态度:「给资源,保留人脉,照顾子嗣」。
但是最终,地方财政丶涉及到县体系以上的官僚任免,全部都是由自己来控制。
有人说李世民就是这样被老子压制,李世民掌握的中书令不能任免六品以上官僚。但李渊这个老废物在李家打天下过程中提拔的高级官僚,没有一个是从基层干起来的。
李二打天下过程中,从基层上提拔起来的人,实质上承担着拿下天下的职责,却没有被李渊任用。
而现在,创业的项目进度都在宣冲掌握中!宣冲亲手搭建了一套士官团培养体系,拥有唯一组织数万人大兵团的能力。
李兆这样的封疆大吏,即使是依旧保留自己原来属地的基层人事权,他能靠着这个人事权组织一支和宣冲集团叫板的军事力量吗?——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他们没有,故稍微有能力者,也都会朝着宣冲这靠拢。就连经济上也熬不过宣冲的商会体系。
不仅仅打天下这个创业项目在宣冲手上,守业治天下的团队也都在宣冲边上。
武撼峦还在的时候,武家就是宣冲在当家。
岭南那儿投入的「再生产」体系,已经让工坊朝着工厂集群化发展了;在陶器,竹器,布匹,农耕铁器,乃至牛畜育种养殖上,都已经形成了对其他区域的成本碾压优势。
李兆这些地方派重新融入武家集团,在权力结构中对宣冲来说,也就和南疆那些土司们差不多!
甚至可以说,在军事层面上,李兆比南疆土司们更缺乏底气。
毕竟大爻境内道路通畅,非常适合讨不臣。而在东华郡,君臣名分已定,他要敢反,宣冲只要派一个营五百人就能解决他。
李兆日后真的想要反对,只能在礼法层面对宣冲进行「劝诫」「阻碍」。
毕竟南疆土司们要是稍微礼法不对,宣冲就一巴掌抽过去,让其换个继承人,其馀发配到南边去。对于李兆主动附庸,宣冲还是要讲点道理,不能被人说刻薄寡恩。使得内部「不团结」。
当然,宣冲确定在自己利益分润下,李兆不会有「反心」。
东华郡的兵权就这样收回了,八百人最有战力的部队,在李兆这个将主的配合下,全方位学习宣冲「步操手册」中的指令。
李兆带头后,是南部的各个派系相互来投效的高峰期;宣冲在整理名单,同时理清双方利益关系,然后建立章程,保障君主和臣子们有相关利益链条连结。
宣冲忙了好一会,则是把目光放在内宅中。自己身边那位也不是省油的灯。
…家里面正在忙着为武撼峦在庙里重塑金身。…
七月十五号,武杨氏变成了乐浪郡供奉的娘娘。手持莲灯的形象被家家供奉。浱水两岸的百姓们放出祈福莲灯,延绵数十里。
注:瑶三娘自此以后姓杨了,这杨姓是宣冲定的,「瑶」并不是大爻的大姓,而杨是大姓。这是将她扶正。
乐浪郡庙会中百姓们的供奉鼎盛的香火,甚至在整个浱水上形成几千丈高莲灯虚影。
无数灵禽飞来,在巨莲的花蕊上落下。滔天信仰愿力犹如砝码一样骤然压在这方土地上。她已经是占据了浱水水神的神职。原来的浱水水神在八百年前还是修士时候和前凛剑宗的某个掌门是道侣,成分有问题,于是乎被挪移出神庙。
本就被邪月之力反噬的各大宗门们见到这一幕,是沉默;他们虽然意识到自己先前封锁山河是自食其果,但丝毫没有认错的打算。
这几个月,他们派出弟子下山去各个村落做法事,消灾祈福。试图通过做法事让百姓们相信宗门仍然是善良的。
宗门现在搞这一切的小心思是打着「山河灾难会影响到浱地百姓」的旗号,拖着百姓们分摊劫难。
在这段时间,那些封锁浱地的宗门们也嫌贫爱富,不断从浱地召入普通弟子。动辄是数百数千的引入山门,入门后先从杂役做起,五年后的考核结束才确定是否能修仙。
宗门这些手段心思,让高空蓝色月光盛了几分。
可杨三娘现在是贤内助,见不得这帮宗门们搞事情,这时候调动了愿力法术,四处给村里神婆们托梦,把所有的骂名苦难一点都不剩地推到周边宗门头上。
浱地百姓没有买这些宗门弟子的帐,纷纷参加迎神庙会,把各宗派来的弟子们拒之门外。
先前高坐在云端的仙家,以及原本要用白玉刀瓜分浱地的郡守招呼来司天丞,在看到这莲灯汇聚的「人道气运」后,分别在本地感觉到了一股股地龙翻滚,隐隐的感觉到有些不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