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章 李隆基的转变(求订阅)(2 / 2)

加入书签

其一,拿得起。

其二,放得下。

李隆基以皇帝身份发布最后一道诏书,他命令韦见素丶房管丶崔涣三位宰相携带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前往灵武郡正式册封李亨,完全把国家大权转移到儿子手上,仅仅只保留着军国大事的知情权。

最主要的是,李隆基还承诺收复长安后,那他就要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太上皇,不再过问任何政务,由此可见他确实恢复到那个开元天子的思想状态。

这种思想状态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瘦吾身以肥天下。

开元年间,李隆基曾经委任韩休为宰相,可他每天都在直言进谏,搞得李隆基日渐憔悴,就连高力士都快看不过去,询问为何不把韩休贬谪到外地。

对此李隆基跟高力士解释道:「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无论从哪个角度评价开元时期的李隆基,那他文治方面完全比得上太宗皇帝李世民,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在天宝年间竟会变成昏君。

倘若李隆基在开元末年病逝身亡或者禅让退位,那他名声肯定会好到不得了,奈何他活得实在太长,直接把大唐盛世都给葬送掉。

唐玄宗这个庙号就是对李隆基非常准确而含蓄的盖棺定论。

世人只用十二个字对他做出评价。

启明星也,先明后暗,玄之又玄。

这十二个字完全概括李隆基的一辈子,他曾经造就开元盛世,任用贤臣良相治理国家。

可又偏偏是他引起安史之乱,害得大唐盛世从此一去而不复返,这场灾难甚至影响到今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走向。

如果开元盛世算是李隆基的功劳。

那麽安史之乱就是李隆基的罪过。

不可能功劳是你皇帝的,罪过全他妈都是臣子的,天底下没有这回事。

功就是功。

过就是过。

这是两码子的事。

当然李隆基到死也不会想到后代子孙一个比一个还要拉跨,撑破天只有宪宗皇帝李纯能够抑制藩镇恢复权威,其馀皇帝也就比周天子好点而已。

李亨在灵武郡登基继位后不久。

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五万精兵来到灵武郡勤王救驾,李亨魔下军队立刻变得兵强马壮,文武官员人心顿时大为振奋,抗击叛军的意志也是越发坚定。

随着各方勤王之师陆续抵达灵武郡,李亨实力稳步增强,他还委任郭子仪为武部尚书和灵武长史,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和北京留守,两人加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

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李亨需要寻找谋士来给自己定策,而他要找的人就是李泌。

李泌早年曾经授予翰林待诏之职,他在东宫辅佐太子李亨,两人因此结下不解之缘。

后来李泌遭到杨国忠驱逐出京,于是他跑到嵩山隐居修道。

面对李亨派人前来邀请,李泌自然不愿意置身事外,他跟随朝廷使者来到灵武郡觐见。

本来李亨想要任命李泌为宰相,可他本人却是坚决推辞。

李亨无奈赐予李泌三品紫袍,任命他为侍谋军国,充任元帅府的行军长史。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