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竹林庇护营地(1 / 2)
第329章 竹林庇护营地
「竹林能涵养水源,这麽大一片竹海,理论上一定伴生着溪流。这关系到我们接下来的补水丶食物获取和防火等问题。」
林予安说着站起身,一边解释,一边开始运用他那套科学的寻水方法。
「在山地里找水,尤其是找溪流,不能靠运气,要靠推理。」他一边缓步移动,一边对着镜头,将他的思路完全展现出来。
「找水,永远都要寻找地势的最低点,我现在身处一个缓坡,水必然会汇集到坡地的最低处。所以搜索方向是前方的下坡处。」
他开始顺看山坡缓缓向下走,眼睛则紧紧地盯看地面的植被变化。
脚下几丛比其他地方明显更茂盛丶叶片更宽大的蕨类植物,「看到这些肾蕨和铁线蕨了吗?它们是典型的喜湿植物。」
「当你在一个区域内,发现它们的密度突然增加,长势也变得异常繁茂时,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里的地下水位更高,或者离地表水源非常近。」
他继续顺着这些喜湿植物密集分布的方向往下走,地势下降得更加明显。
走了大约四五十米,脚下的土壤已经变得有些松软湿润。突然,他蹲下身拨开厚厚的竹叶,指着地面上的一条痕迹。
「决定性证据!」他语气肯定地说道。
镜头拉近,那是一条不太明显被水流冲刷过的浅浅沟壑,上面还留有一些已经乾涸的细沙和黑色的小石子。
「这是季节性水道的痕迹,在雨季这里的地表径流会汇集成小溪,沿着这条路向下流「即使现在是枯水期,这条水道的下方,也极有可能还维持着一条常年不断的小溪,或者我们能在这里挖到地下水。」
林予安充满了信心,开始沿着乾涸的水道继续向下,果然又走了不到二十米,一阵极其微弱的「哗哗」声,从前方的竹林深处传来。
拨开最后一丛挡路的竹子,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
一条只有一米多宽,清澈见底的小溪,如同玉带般在竹林中豌穿行。
溪水并不深,潺潺地流淌在铺满光滑鹅卵石的河床上,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反射出粼粼的波光。
「还真的找到了。」林予安的脸上露出了理所当然的笑容。
这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一套完整的,基于植物学丶地质学和物理学的观察推理得出的必然结果。
这条溪水清澈,流速平缓,水底的石缝间,他甚至能看到一些条忽来去的小黑影一那是鱼!
这证实了他之前的判断,溪谷的生态系统一直延伸到了这里。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被溪岸边一片特殊的植物吸引住了。在一处阳光能勉强穿透竹林冠层,土壤因靠近水源而异常湿润的开阔地上。
生长着一片半人多高,叶片呈锯齿状,通体覆盖着细密白色刺毛的植物。
林予安的眼晴瞬间亮了,那是一种比发现水源更强烈的兴奋。
「太棒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他激动地对着镜头说,「荨麻!纯天然的尼龙绳!」
「竹林溪边的这种半阴半阳,水分充足的肥沃土壤,就是它们最完美的生长环境。我一直在寻找的鱼线,这下有着落了!」
小心地避开那些人的刺毛,继续沿着溪岸观察。
很快又在一截横卧在溪边,一根长满了苔藓的巨大枯木上,有了新的发现。
一簇簇颜色黑丶质地肥厚半透明的菌类,正从朽木的裂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
走上前小心地摘下一朵,菌体入手湿润而富有弹性,他凑到鼻尖闻了闻,一股淡淡菌类的清香传来,没有任何异味。
将其撕开,内部是均匀略带胶质的结构,没有复杂的菌褶或菌管。
「完美的野生黑木耳!」他确认道,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竹林湿度大,是各种食腐菌生长的温床。而这种形态的木耳,是最容易辨认丶也最安全的食用菌之一。」
「它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肉类之外最好的营养补充。」
溪流丶黏土丶荨麻丶木耳丶还有水里的鱼—-这条小溪,简直就是一条流淌着生存资源的母亲河。
他对着镜头,做出了最终的决定,「确认了水源,还找到了制作鱼线的顶级材料。」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花上一下午的时间进行彻底的补给。计划改变,我们今天不走了!」
林予安不再继续探查,而是立刻转身,原路返回到他选定的那根竹子旁。
确定了水源和额外资源的位置后,林予安的心情变得前所未有的踏实。
现在他可以心无旁警地开始他的核心工程一制作容器。
首先在选定的竹子周围清理出了一圈直径近三米的防火隔离带,彻底露出下面湿润的泥土层,确保万无一失。
然后在隔离带中央点燃了一堆火,不断添加乾枯的竹节和硬木。
他要的不是跳动的火焰,而是火焰熄灭后那通体发红的木炭。
「直接用火燎,火焰不稳定,热量会乱窜,」他对着镜头解释道,「在野外想要进行精密切割,最高效可控的热源永远是木炭。」
十几分钟后,火堆里积累了足够多的高质量木炭。
他用两根湿润树枝做成的长筷子,夹起一块烧得通体赤红的木炭,走向了那根已经刻好线的竹子。
将这块滚烫的木炭,精准地按在了那道环形凹槽上。
「滋啦一一!」
一声刺耳的丶如同烙铁烫在湿木头上的声响猛然炸开!
竹子内部的水分在瞬间被高温气化,从凹槽的缝隙中喷出一股股白色的蒸汽,并伴随着浓烈的焦糊味。
被木炭直接接触的竹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黑丶碳化丶下陷。
林予安夹着木炭,像使用一把会移动的烙铁,沿着那道环形凹槽,缓慢而稳定地移动。
每当木炭的温度下降,就把它丢回火堆里再充电,再夹起一块烧得很旺的木炭继续作业。
这个方法的效率很高,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场耐心与高温的较量。
林予安不断地更换着冷却的木炭,再夹起新的木炭,周而复始。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了近一个小时,那道环形凹槽已经被他硬生生地烙出了一道深达一指的焦黑碳化层。
他用石矛尖再次戳了戳,大量的焦炭落下,露出了里面已经变得乾燥发黄丶结构被严重破坏的竹纤维,判断时机已经成熟。
林予安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膝盖。走到那根竹子前双手握住,以烧灼的火环为轴心,开始反覆地向一个方向用力推压。
「哎嘎——哎嘎——」
竹子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声,那些被高温破坏了结构的内部纤维,在他的力量下开始一根根地被拉断。
每一次推压,断裂的声音就更响亮一分。
终于,在他最后一次用尽全身力气猛地向前一推时,「咔啦!」
伴随着一声纤维被彻底撕裂的脆响,那根巨大的竹子,应声而断!
上半部分缓缓地向一侧倾倒,最终重重地砸在地上,激起一片飞扬的竹叶。
「好了,最难的一步完成了。」他喘了口气,脸上却丝毫没有放松。真正的精加工,现在才开始。
他将那根倒下长达数米的竹竿拖到开阔地,这里就是他的露天工坊。
开始规划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这段来之不易的材料。
目测了一下竹竿的长度,挑选了中段最笔直,竹节间距最长的两节,「储水筒需要尽量长,容积才大。」
林予安再次拿起石刀,在预定要切割的竹节的位置,用力刻划出新的环形凹槽。
然后回到火堆旁,继续夹起一块烧得通红的木炭,开始了新一轮的烙印作业。
由于这次是在地面上操作,他可以多块木炭同时操作,烙印的速度也快了一些。
很快第一个切割点被烧穿,他又在下一个竹节处,重复了同样的操作。
一个多小时后,一段长约八十厘米,包含两个完整竹节的完美竹管,被他成功地分离了出来。
「中间的竹节必须打通。」他将竹管竖在地上,然后找来一根长而坚硬的直木棍。
从竹管的一头插进去,对准中间那层薄薄的竹节隔膜,用力向下一捅!
「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