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2 章 · 第一百零二章(1 / 2)

加入书签

第102章·第一百零二章

孙县丞呛到,他喝口水顺顺,心说有靠山的人说话就是硬气,他也羡慕啊!

卢夫子低头笑笑,他不接前面的话,思索着说:“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行的是善事,做的就是善举。寒衣节那天,我带上县学的学子也去黄河边烧寒衣,祭奠亡灵,跟大人一起行善。”

杜悯垂下眼,他沉默几瞬,说:“卢夫子是有大德的人。”

“不敢当,大人才是有大德的人。”卢夫子摆手,他恭维道:“您一上任,黄河中的亡魂就能得以安宁,您是真正济世爱民的父母官。”

其他人纷纷出声附和。

杜悯笑笑,说:“我现在得一个济世爱民的美名,恐怕要不了多久,就要成了人人喊打的狗官。”

卢夫子一滞,他瞥杜悯一眼,心知接下来不会是他爱听的话,可身份有别,他又不能晾着杜县令。

“大人何出此言?”他艰涩地开口。

杜悯看向孙县丞,孙县丞泰然接话:“两年前沈县令为一桩丧事累死在任上,在他出事后,圣人下旨斥责厚葬,可河清县的百姓只老实了一年,之后厚葬之风又冒头,隐隐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杜大人为除顽疾,不得不下猛药,我们商量着要大肆宣讲《大唐疏议》中对丧葬事宜的规定,一切按照律法行事,违者必罚。”

“本官初次为官,行事不知是否过于冒进。卢夫子在河清县生活已久,了解本地人的脾性,又是教书育才之辈,还是范阳卢氏之后,富有才略,不知你怎么看?或是能给本官指一条明路吗?”杜悯谦卑地询问。

卢夫子神色有变,他竟落入姓杜的陷阱,今日是一场鸿门宴啊。

其他人也变了脸色,就眼前来说,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丧事要办,但丧葬之事谁家都会遇上,不仅是自己,族人亲戚都会受影响。

“此举会影响大人的名声,也会动乱民心。”卢夫子他不支持杜悯的变革,丧葬之事是死者为大,葬礼只要不是过于违制,一直是民不举官不究。

杜悯明白了他的态度,他疑惑道:“本官以为你清楚圣人钦点我来河清县上任的目的。”

“能在封禅礼上用于燔祭的纸扎明器,在北邙山下必定大受欢迎,大人或许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慢慢让百姓接受纸扎明器,渐渐削弱陶制明器的地位。而不是强行以逼迫的方式,强制打压陶制明器抬举纸扎明器。”卢夫子直接明说,他站起身,说:“卢某见令嫂头一面就说了,我对大人闻名已久,想要结识杜大人,也是对纸扎明器感到好奇,除此之外,再无他意。”

“大人之举不过是照章办事,一切按律法行事,何来逼迫一说,又何谈打压陶制明器?卢夫子怕是误会了。”孙县丞开口,“再则,意图违制之人才恐惧大人的纠正之举,此人合该受罚受刑。”

卢夫子充耳不闻,孙县丞压根不入他的眼,他世家大族之辈肯搭理杜悯一个寒门官员,只不过是给他背后之人的面子,杜悯充其量就是荥阳郑氏

吧,他们不就是打算用民众舆论来压制我?这说明他们怕了,证明我行动的方向是对的。不说这个,我二嫂那边的情况如何?”

孟青的义塾里,收徒活动很是火爆,主要是义塾隶属礼部,属于是官塾,还不挑学徒的户籍、学识和性别,报名者涵盖乞丐、脚夫、农人、商人和匠人,甚至还有人来应聘账房和厨子。

跟义塾相邻的孟家纸马店,有义塾当招牌,进门询问者不少,因只收十个学徒,还先义塾一步收够学徒。

“五十个学徒收够了,今年不再收徒了,余下的人请回吧。”杜黎走出去赶人。

“这么快就收够了?我才赶过来。”一个腿上的泥还没来得及洗干净的少年垮了脸,“大哥,再多收一个吧,我手脚很勤快的。”

“明年再来,明年还收徒的。”杜黎摆手。

“明年什么时候?”有人追问。

“到时候还会贴收徒告示的,具体时间我也不清楚。”杜黎说,“快回去吧,天要黑了。”

说罢,他走进粮仓。

孟青在跟五十个新学徒说话,见他进来瞥了一眼,继续说:“寒衣节之后,你们带上铺盖卷和户籍过来,住的地方就在旁边的空粮仓,男人住一间,女人住一间。住下后,每人来我这儿领五十文去买木板,你们自己搭床。家住得离这儿近的学徒,不想在这儿吃睡,每人每月可领一百文伙食费。”

五十个学徒立马躁动起来,纸扎明器他们看都没看过,大部分人问都不问就急匆匆来拜师,主要是图包吃包住这个条件,没想到一文学费不交,还能倒领伙食费。

“先安静,听我说,包吃包住只要是方便上工,回家吃住的人要是影响了上工,一律赶出去,绝不留情。并且没在义塾待满三个月的,你从我这儿拿走的钱,走时全部归还。”孟青继续说,“好了,离寒衣节还有两天,你们回去好好考虑。”

“散了啊,赶紧回去,天要黑了,不要在这儿多耽误。”杜黎高声吆喝。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