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5(1 / 2)
春枝照本宣科,至少能卖出去八成。
“那几家我都去了,三家问起过您,我照着您之前说的讲了,旁人倒罢了,王家的老太太和太太都过问几句,瞧着倒真有几分担心……”
反观赵太太,当真薄情,明月分明与她家往来最久也最多,方方面面不可谓不尽心,一年多下来,石头都该捂热了,赵太太竟连装着问一句都没有。况且马家就是开药铺的,药材、大夫一概不缺,春枝说明月病了,哪怕你虚情假意,说帮忙引荐个好大夫呢。又不用你花钱!
可什么都没有。
说到这里,春枝赧颜道,“只是我没有您的本事,还有一匹缎、一匹绫和两匹纱没卖出去。”
“你做得很好了,比我预想的好。”明月努力控制着不去看篮子里剩下的食物,端起米油慢慢啜,“那四匹都拿去孙都头家,给英秀,她会知道什么意思的。”
不管自己留着做还是往各处疏通,都属佳品。
“好。”春枝记下,又试探着给她掰了一小块肉饼,“这里还有一壶老母鸡汤,多加了姜驱寒、参须补气,你们饿了几天,脾胃虚弱,过几个时辰再喝。另有两丸风寒药,此地阴湿难熬,先吃了去去湿寒。”
其实上回春枝还在想,明月忙于打通孙三的关节是否过急了,如今看来,不是过急,而是差点来不及。
若无孙三,春枝现在能想到的法子唯有回马家求助,可她之前已经有些惹了马大官人不快,那个觊觎她的管事也必然怀恨在心,倘或再在一旁吹风……赵太太素来薄情,如何肯为弃主之徒费心?
只怕明月这次就真的栽了。
哪怕确定了明月和七娘的安全,春枝离开时依旧忧心忡忡,心不在焉,赶路时差点迎面撞上人。
“春枝姑娘,你在这里呀!”正说着话,英秀身边的丫头喜儿就跑了过来。
路上有人,喜儿凑到春枝耳边低语。
“来了,这么快?!”春枝大喜。
喜儿也替她高兴,小声说:“那人极有口碑,是出了名的要钱不要命……”
五十两银子呢,听说那状师饭都没吃,连夜骑马赶来的,跑得比去接的人都快。
好好好,来了就好!总算有个真正懂门道的人可以商量了,春枝顿时浑身一轻,眼里也有了光。
州城来的状师姓吴,三十来岁年纪,身材健硕,声若洪钟,春枝乍见都不敢认:这真是读书人?
孙都头在旁边咳嗽一声,“这便是吴举人吴状师。”
别说春枝,刚才他也唬了一跳,以为同行走错了。
而吴状师也真同他切磋几招……别说,确实是文武双全。
春枝仰头看:“……”
吴举人?吴状师?
别是武举人、吴壮士吧!
吴状师见怪不怪,亢亢笑了几声,更胜洪钟,“闲话少叙,姑娘且把案情从头到尾详述一遍,我即刻写好状纸递往衙门。”
世人对状师多有误解,总觉得只要读书人会卖弄唇舌即可,殊不知状师动辄就要在堂上堂下与人舌战三百回合,脑子不得清闲不t说,堂下更有诸多操劳,更是个体力活儿。
且看着吧,那些个身形瘦削、气血不足的状师,都坚持不了几年。
却说方知县正在书房内翻阅卷宗,预备春耕、税收之事,就听外面突然咚咚作响,又有人飞速来报,“大人,有状师替人击鼓鸣冤呢!状子都递上来了。”
可真新鲜,鸣冤鼓都多久没响了?这下县里要热闹了。
怎么这么多事!方知县烦躁道:“状子呢?”
够有劲儿的,他来本地多年,头一回听见鸣冤鼓这么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