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13(1 / 2)

加入书签

赚将近十五两,两倍于在杭州贩卖。

但是固县,乃至徐州都太小了,北方大多数城镇远不如江南一带经济繁华,人口流动少,人们的穿戴打扮也更趋向保守……

单看价格,固县不是没卖过三十八两一匹的湖丝,甚至还有比这个更贵的。可那些都是春秋、乃至冬日的中厚料子,如今的“流霞”薄如蝉翼,哪怕工艺更复杂,客人们会买账么?

明月心里拿不准,头茬只给李掌柜那边二十匹,顺便又拿了两匹给孙三夫妇,两匹给吴状师,多管齐下。

事实证明,世上的有钱人还是挺多的。

三十八两确实不便宜,但对早已厌倦了普通纱料的富裕人家而言,咬咬牙也不是买不起,况且又打着个“霞染第二”的名号:霞染二三百两且有价无市,那个我买不起,还不能买个三十几两的过过瘾么?

薛掌柜拿货后的次日就买了近四成,明月一看,大喜,立刻决定增加染池。

现在七娘和朱杏都带了两个小徒弟,虽还不能独当一面,跟着打下手却还不错,如今仅有的两个水池完全不够朱杏尽情发挥。

她曾扬言,再加两个不是问题!

增加染池很简单,一个木匠带两个徒弟,包工包料,三五天就能完活,之后马上可以投入使用。

但是动工之前,朱杏却提出不同意见,“太挤了。”

染坊的前身是一处家庭经营的中等造纸坊,买卖一般,常住人口有限,占地仅一亩多不到两亩,现在前头约么三成是装卸货、盘点、接待的空地,后院大约一亩出头,刨去仓库、伙房和住处,留给两个染池和晾晒的空间实在不多。

而每个染池边都要搭建高大的木架,用来提布,此木架需要一人操作。另有一人在水池边负责配合提放,两人等朱杏调完色后清理水池,另有两人在晾晒区接布、调整位置、收拢等等。

也就是说,一亩地要分成染池和晾晒两半,以前者为例,半亩地界内要同时容纳两个四丈多长、两尺多宽的大型水池,以及两座高大的木架,至少四个人的活动空间。

现在看着确实挺宽敞,但如果再塞进来一份呢?

明月挠挠头,“买地吧!”

染坊附近全是荒丘和林子,往东南西北走几刻钟不见人烟,地皮应该贵不到哪里去。

明月出去转了几圈,决定将染坊东北侧的大半座山头包下来,那边有小溪流过,捕鱼捉虾、洗洗涮涮都方便,还有竹林可以掰笋子,之前厨房的高大娘就经常带人过去。

而且山坡上地势高,完全可以修建一座新哨楼,视野更开阔,戒备更无死角。

说干就干,明月马上就去衙门里问价。

原本那书吏听她说要买山,还挺高兴,当即翻开厚重的鱼鳞图册查找,“姑娘要买哪里的山?种地还是作甚?如今土地依据上中下肥力不同,价格也不同,约么在二两到五两之间。荒地贱,一两半上下就够了,若要的多,还能多送一点……”

可听明月只要一小边山腰,最多不过三t五亩后,那书吏的语气就冷淡下来,“就买这点啊?”

五两、七两的买卖,凭啥让我接待?!

明月有点懵,心道您这翻脸比翻书都快啊,我买这点还少吗?

寻常人家谁动辄买几亩不能种的荒地!

那书吏将她穿戴上下打量一回,确认是位不差钱的主儿,又耐着性子将鱼鳞图册翻看一遍,伸出手指往染坊附近画了个圈,“四周空旷得很,风景也不错,还修了路,跑马走车都使得。你若有闲钱,不如把这两座山头都包了。”

“啊?”明月傻眼。

不是,我就想扩张一下染坊啊,您这一下子弄给我两座山头,我要这么多山做什么!

↑返回顶部↑
精品御宅屋m.yuzhaiwu1.vip

书页/目录